霸凌的定義
校園霸凌研究領域的先驅Dan Olweus (1991)對霸凌(bullying)下的定義為「一個學童反覆的暴露在一個或更多人的負面行為之中」
教育部目前提出霸凌的五要件有助於認識霸凌,五要件如下:
1.具有欺負他人的行為。
2.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。
3.造成生理或是心理上的傷害。
4.兩造勢力(地位)不對等。
5.其他經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討論後認定者。
霸凌的種類
1.
肢體霸凌:
對他人以推、踢、毆打以及搶奪財物等進行霸凌的之行為。
2.
言語霸凌:
出言恐嚇、嘲笑污辱、取綽號或散播謠言的霸凌行為。
3.
網路霸凌:
網路霸凌是近幾年隨著電腦網路與通訊科技的普及化所產生,又稱「電子霸凌」、「簡訊霸凌」、「數位霸凌」或「線上霸凌」,美國國家犯罪預防委員會則定義:「使用網路、手機或其他儀器將會傷害他人的文字或影像送上網路」。
簡訊、電子信件、及時通、msn等重複的折磨、威脅、騷擾、羞辱時,都稱做被網路霸凌。
簡訊、電子信件、及時通、msn等重複的折磨、威脅、騷擾、羞辱時,都稱做被網路霸凌。
4.
關係霸凌:
關係上的霸凌是最常見,通常是說服同儕排擠某人,或藉此切斷他們的社會連結,讓他們覺得被排擠。
這一類型的霸凌往往牽涉到言語的霸凌,常會牽涉散播不實的謠言,或是排擠、離間小團體的成員。
這一類型的霸凌往往牽涉到言語的霸凌,常會牽涉散播不實的謠言,或是排擠、離間小團體的成員。
5.
性霸凌:
取笑或評論對方的身體、性別、性取向等,或是性侵害。
6.
反擊霸凌:
受凌者對霸凌者回霸回去或是尋找比他更弱勢的人進行霸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